English

帮女儿克服“社交恐怖症”

1998-04-01 来源:光明日报 窦云生 我有话说

我的孩子是独生女,天生胆小、腼腆。小学阶段每学期的评语中都有这样的话:“上课不敢回答问题,课下很少和同学接触。”对此我们没太在意,反而认为是好现象。女孩子嘛,不能太活泼,稳当点儿好。后来发现她就是在家里背课文、练发声时,一见到我们进门也会不好意思地脸红起来。家里来了客人吃饭,她都张不开嘴。上中学后,仍无改进。放学时同学和她打招呼说再见,她也只是腼腆地一笑,算是回答了。在老师的提醒下,我开始意识到有问题了。针对孩子的表现,我翻了不少书,才明白原来孩子得了心理学上称之为的“社交恐怖症”。害怕与人交往,遇到陌生人就恐惧、紧张,习惯把自己关在“小圈子”里。自我孤立。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。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在分析孩子性格特点的同时,对自身的教育方法也做了剖析。

孩子长到这么大,我们从没撒过手,除了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外,我们不允许她单独出去,怕孩子老实受人欺负,怕女孩子到社会上不安全。过分地溺爱使孩子更加胆怯,事事小心谨慎,怕出错,更不敢和人来往。孩子的表现是我们做法不当的结果。长此下去,孩子将来怎么立足于社会呢?怎样与人正常交往呢?我决心改变过去的做法。

一天,我问孩子:“你们班的同学周日都干什么,你知道吗?”“听他们议论过,有的在家写作业,有的去亲戚家,有的一块儿去买东西,还有的去书店。”这时,我觉得机会来了,便说:“你也和他们一块去书店买几本书来,不好吗。”孩子立刻说:“我跟他们出去您放心吗?您要放心,下星期我就跟他们去书店。”通过与孩子的几句对话,我感到孩子原来早就在内心呐喊了,她要到同学中间去,她要到社会活动中间去。看来早就该放飞了。

第一次和同学去书店回来,孩子的心情有了明显的变化。她是那样兴奋,竟在屋里小声地哼起歌来。以后便逐渐到同学家写作业、放学时也和同学边走边谈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给孩子讲了许多道理,让她知道过于爱面子,胆小怕事,将来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;不和人来往,没有朋友,将来有困难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,就无法适应开放的社会。我们还有意识地带她到外面去吃早点或让她自己去买东西;同学家聚会,我们也撺掇她去做客。

一次,我出差回来,爱人对我说:“这段时间,这孩子一写就写到半夜11点多,除了作业外,还为学校运动会写稿,给班里设计板报。”最近,老师也让她负责收作业,收一些费用。她都能认真圆满地完成。在这些社会工作中,孩子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,知道自己不比别人差,逐渐克服了羞怯、恐惧心理,自信心也大大加强了。初二第一学期,她还写了入团申请书。她的变化太大了,和以前相比,真是判若两人。一次,孩子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:“爸爸,我今天在班上讲演了!”看着孩子那神采飞扬的样子,我们也很激动。孩子的成长使我深深地认识到:孩子的个性虽是先天的,但只要我们放开手,让孩子多到社会活动中去,就会克服她性格上的不足,并会促进她素质的全面提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